交流合作
中国政法大学——一个德国记者的印象

发布者:admin_zdfxy   发布时间:2007年12月06日 00:00   

  

编者按:此文为本学期在我院任客座教授的德国图林根州前议会主任、德国耶拿大学政治学和国家法学荣誉教授耀和木·林可博士(Dr. Joachim Linck)的夫人——身为记者的英娥·林可博士(Dr. Inge Linck)所写。

   

    从来没敢梦想过,我——一个德国人,曾经做过医生,15年前开始成为自由记者——能来到中国,在这里撰写报道,并可以获得亲密了解中国大学生活的机会。感谢我的先生,耀和木.林可博士,他受中国政法大学中德法学院邀请作为客座教授,当然,同时也感谢中德法学院和他的同事们的热情好客。

    

    我们在这里居留了近三个月,我可以说,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家一样。

    

    首先,我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我也预期到,在一个大学中有足够多的年轻人。我是怎么走进这些学生的呢?他们单纯、坦率、具有好奇心、特别友好、合群并且显得思维敏捷。比如,当一些学生们用非常流利的德语和我交谈时,我很吃惊地得知,他们三个月前才开始学习德语语言课程。反过来,我却不能做得这么好。在对于我们来说如此具有异域风味的中文里,我只能说出“你好”“谢谢”和“再见”等一些少数的表达。

   

    因此我们非常高兴,来自我先生课上的一位女学生陪我们到北京附近一些有趣而美丽的风景区游玩。这是一个典型的“双赢”场合:我们尽可以把主要在饭馆里吃饭时发挥了很大作用的电子词典放在家里。她则可以练练德语,同时与我先生探讨一些法律问题。由于她已经取得了留学德国的奖学金许可,我们将可以继续发展我们之间友好的关系。

   

    在中德法学院每周四晚的德语沙龙上,进行的活动都具有实质内容。老师们和学生们围绕着诸如环境保护、宗教、媒体在中德两国的角色之比较等话题进行探讨,并且我们肯定,大家看待政治判断的角度是相当接近的。我们能够在一个自由的学术氛围中互相争辩与讨论。

   

    其次,我们受到了中德法学院同事们如此友好的对待,以至于在我们不得不走的时候,心里开始犯难。一开始,两个非常友好的学生于早上六点在机场接我们,并且把我们送到学院给我们安排的一个北京宾馆里的住处。次日下午,中德法学院院长米健教授及其他同事又邀请我们到附近进餐,这种方式当然也同样让我们接近了学院。在德国时我们就听说过中国人善食喜食,如今得以亲身体会,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我们还不能很灵巧地使用筷子,但这也并不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友好的氛围里,在品尝美食时,通过谈话中互相认识,并且稍作评论,如我上次遇见的是谁,与他相处得是否愉快云云,对于我们来说,倒也不失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好方式。无论如何这也好比是登车,有了一个遭遇友好邂逅的平台。作为记者,我在工作遇到交流困难时,得到了学院一次又一次的帮助与支持,虽然这可能只是辅助性的,我也觉得非常感激。我的先生和我也乐意对这些帮助予以回报,如撰写德国奖学金申请,或为中德法学院图书馆获得进一步的资助而做出努力。

   

    再次,我有机会参加了两次我先生受学校的邀请而举办的讲座。在报告以及随后的讨论中,我切实地感觉到,在这个大学的自由学术氛围里,人们为了问题的解决和疑难设问的答案而殚精竭虑。

   

    最后,我还想说,中国政法大学的朱勇副校长为问候我的先生而举行的礼数周到的接待在特别友好的氛围下进行,所以我们也在这个非常正式的层面上感觉到,我们在这里是受欢迎的。

   

    我们将要带着对这个城市和人们许多美好的回忆返回德国了。我们确定,我们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访问是一个应该继续挖掘的宝藏。它对促进两国相互关系只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刘岭 翻译)

【关闭窗口】    【打印】